[讨论]崇武一男子,21年来对老母亲不闻不问
儿啊!21年了你为何就不理妈妈啊?
核心提示: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莲西村是一个世代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村。今年76岁的陆阿婆就住在这个小渔村里,陆阿婆先后生有二男二女。1978年,陆阿婆的二儿子考上了大学,这可是这个小渔村恢复高考后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母亲、兄长竭尽全力供养他读大学。1986年,因为个中原因,老二和他的妻子竟然离家而去,21年来杳无音讯,后来得知二儿子就在厦门工作。昨日,记者在莲西村见到了陆阿婆。多年来,陆阿婆天天在崇武老厝的门前翘首期待二儿子能突然出现,找回那份母子的亲情,可年迈的老母亲一天又一天失望,继续以泪洗面……
寒门里走出一个大学生
50多年前,年轻时的陆阿婆与泉州惠安崇武镇莲西村渔家青年陈某结婚,家中十分贫寒,但夫妻俩辛勤劳作,艰苦度日,养儿育女,先后生有二男二女。
很快,孩子们到了读书的年龄,老大读到小学五年级时,陆阿婆就和老大商量,你要是再读下去,家里没钱弟弟老二就读不下去了,最后老大同意辍学打鱼供老二读书,那年,他才14岁,拉网一天仅能够挣两三角钱。他告诉记者,当时他想到自己是家中的长子,应该支持弟弟妹妹读书。
1978年老二考上了大连航海学院(专科),在全村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看着村民邻居们投来羡慕眼光,陆阿婆一家感到无上的光荣,决心无论再苦再累也要供老二读完大学。
母亲双肩挑起他三年学费
就在老二到大连读书两个月零六天的时候,父亲陈某为多挣钱出外海打鱼的时候,突遇海难葬身大海。
顶梁柱倒了,无疑给这个本来就贫寒的家雪上加霜。为了老二能安心读书,坚强的陆阿婆没有告诉远在大连的二儿子,默默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1978年前后,莲西村还没有电灯,陆阿婆点着煤油灯替人家绣花,一天仅挣三角钱,但老二一次往返大连的车费就需要陆阿婆连续干一年半的时间。因为大连冬天太冷,家里仅有的一套棉被也得让老二带去,全家人到了冬天就都得和衣而睡。
老大当时还没有结婚,为了维持家用,每年农历下半年就要到舟山去打鱼,为了省下5角钱,他竟然半年不理发,回到家里不花钱找人理发,挣到的钱就在舟山寄到大连,这些,做母亲的陆阿婆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尽管这样还是不够老二的学费,陆阿婆就四处借贷,到现在还有20元钱没有还给人家(也是后来债主不要了)。
宅地之争二儿离家不回?
1981年7月,老二毕业分配到青岛做远洋工作。
1986年,老二及女友回乡时,母亲在家乡给他俩完婚。当时村委会考虑他家房子不够住,分配给他家110平方米的宅基地让他家盖房。此时老二向家里提出来,他要分一半,但是陆阿婆当时觉得二儿子已经是公家的人了,在哪里工作政府都会分房给他,再说老大为他吃了那么多苦,也应该给老大一点补偿。
后来,老二就拿出2000元钱要求分55平方米给他,但母亲还是不同意,由此家庭矛盾升级,当时的村干部出面协调,也认为他不应该与老大争,并且批评教育了他。
老二认为家人和村里干部都不承认他在村里的地位,之后不久就搬家走了。从此没回过一次家、没写过一封信、没打过一个电话,也没托人捎过一句问候母亲的话,到现在整整21年了。
母亲听说儿子在厦工作
据陆阿婆的邻居介绍,有在厦门的老乡得知,老二后来调到厦门工作,每月的收入不菲,在湖里区有豪宅和轿车,老婆也在湖里区某街道办事处上班,两个女儿都在读大学。
采访中,陆阿婆的街坊邻居都在谴责老二的做法:“即使母亲不让你读书、不告诉你父亲的噩耗、不给你宅基地,你都要理解母亲,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老人。”“中国人讲究‘百义孝为先’,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不应该不懂得这个道理。”
原镇副书记感到不可思议
原崇武镇党委副书记陈渤四说,当年在他任职时村干部向他汇报过陈家宅基地的事,当时他认为是一般的家庭纠纷,不会有严重的后果,就没有重视。
现在已退休的陈渤四担任崇武离退休老干部协会的会长,他也听到不少群众对此事的反映,对老二20多年不回家认母感到不可思议。他说,中国的优良传统就是讲孝道嘛。
陆阿婆的邻居陈先生实在看不过,曾表示要义务帮她打官司,被陆阿婆的大儿子拦住。老大非常希望弟弟能回来看看母亲。
七旬老母日夜盼亲儿归
邻居们含泪告诉记者,陆阿婆性格内向,待人真诚,即使不太熟悉的人,她也会拉住你的手问寒问暖,像对待亲人一样;她怕拖累大儿子,坚持要自己过日子。老大由于早早辍学没多少文化,现在在一家石雕厂做苦工挣钱不多,每月只能给她100元生活费。她十分节俭,有时隔夜的白米饭馊了,她还要泡酱油吃掉。
逢年过节,大儿子请她吃饭,她连排骨都不舍得吃,都让给孙子、孙女吃。每年吃年夜饭时,尽管老二不在家,老人都会摆出一副碗筷给他“吃”。
陈渤四说,去年,老二由于业务关系,曾在崇武住过宾馆,老人们也去劝他回家看看老母亲,他嘴上答应“好、好、好”,但最终也没有回去看一看76岁的母亲。
多年来,陆阿婆每天都会习惯性地拿一个小竹凳坐在门前,路过的人都会关切地问她:“你儿子回来啦?”她就会摇摇手掉眼泪。
临别,陆阿婆告诉记者:“只要他肯回家,我什么话都不会责怪他。”
---------------------------------------------
兄妹都盼他回来看母亲
《儿啊,21年了!你为何就不理妈妈啊?》追踪www.taihainet.com 2007-7-7 台海网 郭冰德http://www.taihainet.com/news/UploadFiles_6334/200707/20070707074733983.jpg
核心提示
“我们真的很想‘建阿’(陆阿婆二儿子的小名)能早点回到家里来看看母亲。”昨日,记者来到崇武镇莲西村回访时,陆阿婆的大儿子和两个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希望“建阿”能回到家里来看望母亲。
而与陆阿婆二儿子有接触的陈氏宗亲称,“建阿”也曾表示回家来看看,但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回来。他同时表示,过去事情的原委已经不重要了,如何促成母子俩相认和解才是关键。
哥哥 “小时‘建阿’非常懂事!”
“小时候‘建阿’最懂事,书读得好,也爱帮母亲做事。”哥哥陈荣辉就坐在老厝的门口,说到弟弟“建阿”这么多年没有回家,这位已经50多岁的兄长眼眶就有些潮湿,他说,小时候,他到外面去跑船,“建阿”在家里帮母亲干这干那,跟姐姐一块上山捡柴火,到海边织渔网;农忙时替母亲挑肥去地里,知道母亲辛苦,总是抢着干。
陈荣辉说,1978年恢复高考那年,“建阿”考上了大学,当时不要说他们家人,就是全村人都为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感到高兴。“建阿”去大连上学,他与新婚的妻子把新婚的一床被子送给了他。“我知道大连那边冷呀,盖新被子比较暖和。”
“建阿”结婚后,家里发生了一些事,人就变了。“其实家里人并不需要他什么,只需他回来看看母亲就行了。”陈荣辉吸着烟说,因为母亲已经等了20多年了,现在她已经76岁了,身体又不是很好,能等多久呢?
“建阿”的姐姐陈梅玉和妹妹陈美丽也说,两个侄女都长大了,老母亲也没见过孙女长得怎么样,他们希望“建阿”回家,就是不想看他们兄妹,也希望能回来看看年迈的母亲,让母亲享受团聚的天伦之乐。
姐妹 想来厦门找人却没电话
“母亲基本上天天都在想他,他结婚的家具依然放在家里。我们现在都搬新家了,想让老人家住一块,但老人家却宁愿守着老厝。”陈荣辉对记者说,因为屋子里到处是弟弟的物件,老母亲常常望着那些弟弟的东西发呆、流泪。
“其实母亲是多么希望‘建阿’能回到家里来,哪怕是让她老人家看上一眼,老人家心里也开心啊!”说到这里,陈荣辉兄妹三人都感到难过。
“我们去厦门找他,不知他的电话,也不知道他在哪里。”陈梅玉和陈美丽说到“建阿”时眼泪欲落。她们说,其实她们经常想到他,因为毕竟已经20年没见面了,就好像他已经从人间蒸发掉了一样。
“有人建议母亲到法院去告他,但母亲没让,我也不让,毕竟是亲人啊!”陈荣辉含着眼泪说。
母亲 在远处偷偷地看儿子
“上次他老丈人去世的时候,‘建阿’有回到崇武,虽然就在一个村,但他就是不回家。”陈荣辉说,其实老母亲一直都没有骂他,就是现在他回来老母亲也不会骂他,因为老母亲实在是想他。有几次想去厦门找他,但因为母亲不能坐车,所以没办法成行。那次“建阿”回到崇武为其老丈人送葬,母亲只是跑到崇武城墙下站在远处偷偷地看儿子,回来后,老人家不断地说,“‘建阿’瘦了,晒黑了。说着,说着,母亲就流泪了。”他说,母亲几次想到亲家去看儿子,但又没去。
“‘建阿’到丈人家没回来?”当村里邻居问及陆阿婆这事时,陆阿婆就发呆。
在采访中,崇武镇离退休老干部协会的陈会长感叹地对记者说:“就回到家门口了,参加了岳父的葬礼,怎么就不回家看看老母亲?”
宗亲 促成母子相认是关键
“他曾想过要回家。”据陈会长跟记者讲,今年“建阿”曾到泉州他弟弟那里,他弟弟劝他回去看看母亲,他也答应回家去看看,但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他说,“建阿”20多年没回家,这件事崇武人都知道。他也说,陆阿婆已经上了年纪,并且身体不好,作为儿子再怎么忙,也应该回来看看。
陈会长的弟弟陈先生则向记者表示,前些日子,他还与“建阿”通过电话,他建议“建阿”如果一时下不了决心回家看望老人,可以先寄些钱回去给老人,毕竟老人年纪那么大了。“建阿”目前在外地出差,曾答应陈先生,出差回厦时,再找他商量。
陈先生认为,清官都难断家务事。过去事情的原委已经不重要了,如何促成母子俩相认和解才是关键。现在老人年纪那么大了,她要的也不是钱,老人最需要的是那份割舍不了的亲情。
导报记者 郭冰德 宋军营 张清 李玉燕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昨天,本报刊登 《儿啊,21年了!你为何就不理妈妈啊?》一文后,许多读者和网友纷纷来电、留言,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是网友武庆燕在台海网的留言,这一句话代表了大多数读者的看法。市民刘先生则来电告诉记者:父母即使有什么错,儿女也不应该这个样子。
网友举了一句闽南话说:“亲生儿,父母缘”,有时父母对孩子厚此薄彼,都会伤害到孩子的心。只是老二也是够犟,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这样记恨。读者陈小姐也来电说,看了文章之后很痛心,不管谁对谁错,这么多年母子不见让人伤心,希望这一家人最终能够团聚。
挖被。。好长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