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红楼梦》与《白夜》
转自《榕树下》
是夜,月悬于窗前。沏一杯茶,捧着《红楼梦》对月而读。已是第四次读《红楼梦》了,却仍痴迷。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凝聚了曹雪芹毕生的心血。正如作者开篇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一部“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的特殊的自传体小说。它以宝黛的爱情悲剧各贾府的兴衰为主线。反映了封建社会里那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它所定的是贾府里的一此生活细事。浮躁的人不会读《红楼梦》,寻求感官刺激的人也不会去读《红楼梦》,他们读的应是《基督山伯爵》一类的书。
《红楼梦》是冬夜的一轮月,姣洁而凄冷;《红楼梦》是夜里沏的一杯香茗,沏浓了,很苦;《红楼梦》是雪山上盛开的一朵雪莲。香缕阵阵。沁人心脾。读《红楼梦》需要心静如水,需要慢慢地品。《红楼梦》是一部越品越有滋味的作品。
我喜欢《红楼梦》里那种“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苍凉意境。只可惜,高鹗在续篇中改变了作者的原意,将小说的落脚放在了“兰桂齐芳”上。在我的想象中,小说的结尾应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覆盖了大地,掩埋了宁荣二府的残垣断壁。一轮月高高地挂在空中,凄凉而美丽。远处,隐约有一僧一道,逶迤而行,口内念着《好了歌》,声音飘渺渐无。这正所谓“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过,我们也不能太责怪高鹗,他受的毕竟是封建式的教育,他没有经历曹雪芹那样的大变故,他对封建社会终是抱有一定的幻想。
说到《红楼梦》,我禁不住想起了另一部小说——《白夜》,我之所以提起这部小说,是因为它各《红楼梦》有许多相似之处。
《白夜》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开放性的作品。它的主线是夜郎与两个女人(虞白和颜铭)的感情纠葛,它所写的是一些生活琐碎。
《红楼梦》所写的是几百年前的封建大族的生活,《白夜》所写的是当代城市人的生活,它们之间似乎隔了十万八千里,细读,却发现它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红楼梦》里,宝玉身边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弱不禁风的清高不染一点俗尘的林黛玉,一个是处处随俗的薛宝钗;《白夜》里,夜郎身边也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因病而吃劳保的虞白,她与林黛玉一样,清高不染一点俗尘,却又深深地自卑,一个是具有寓言意味的颜铭,她是平仄堡里的服装模特,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表现出她的世俗。
二、《红楼梦》里,宝玉有一块通灵宝玉,宝玉因失通灵宝玉而变得痴痴呆呆;《白夜》里,夜郎得了再生人的一把钥匙,夜郎因这把永远打不开锁子的钥匙而患了夜游症。
三、《红楼梦》里,宝玉、黛玉、宝钗、探春等结了一个诗社。《白夜》里,夜郎、虞白、宽哥等结了一个乐社。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贾平凹在《白夜》里仿写了《红楼梦》里的一些情节。纵观两部作品,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创作手法上,都是完全不同的,那些看似相近的情节也是相去甚远的。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是作者将真事隐去,借“通灵”的载体,也是借此暗指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一块顽石。通灵宝玉的遗失则预示着贾府的衰败。《白夜》里,再生人的那把钥匙是一种象征。夜郎不能摆脱心中的苦闷,所以再生人的那把钥匙永远寻不到打开的锁子,夜郎便只有患夜游症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贾平凹创作《白夜》时的一些灵感是从《红楼梦》中得到的。
我读过贾平凹的《商州》《土门》,读过他那两部在国外获大奖的《浮躁》《废都》,读过他近几年出版的《高老庄》《怀念狼》,但我最喜欢的却是《白夜》。《白夜》里写了一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夜郎、虞白、宽哥、颜铭、吴清朴、邹云等,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震荡。然而,作者把更多的心血放在了夜序这个人物的身上。夜郎的苦闷正是作者的苦闷,是我的苦闷,也是你的苦闷,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大多数用思想生活而不是仅用肉体生活的人的苦闷,我们必将在这种苦闷中继续生活下去。
额
好长哦 校园网里的没办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