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鲁迅的天才~梁实秋
<FONT size=2>买回一本书,有时会发现买的是另一种东西,如快刀利剑、素琴长笛,运气差时则不乏顽石粪土、馊饭残羹之观。令人厌恶的是,这几样好与不好的东西常常会聚在一本书里谋你的钱财——特别是买某大师全集、某几位大师的选集时要警惕了,因为不免有此人上一文不错,而下一文不值;或此人可也,彼人却差得远的发现,这都是令人败兴的事儿。但好到底的书还是有的,比如四本一套的《梁实秋散文》。<br> 如果你见过珠的圆并触感过玉的润,那么这本书与你初识也就等于故交了。此选本编委的目光之敏与胃口之大都令人钦服,梁先生的好文章未见漏网不说,连一些不那么好的文章也借光顺道挤了进来。读书之益,无外乎长知识、开“天目”、增乐趣和添心事,好的很,这些梁先生都备有现货:游记、杂谈有,记人的、记事的、写景的、抒情的也有,甚至专辟一辑《雅舍谈吃》作菜谱之用——谁知不是为给读他美文而至忘食的人们加加餐呢?<br> 在一般的评论中,干净,好像排不到一篇好文章诸多优点的首位。我的偏见以为,这多是评者以秽为洁的缘故。不要问为什么文章要写得干净才好,而要问谁会欣赏藏虱的秀发呢?读梁先生的散文,各篇技法虽有高下、主题虽有深浅,但有一点——一致的干净——是可以用来为他印一张文学世界里的身份证的。一字一词,尽显素雅洁净,句法也很工整,表意极为简明。在这套书里,收有梁先生数篇文论,他强调再三的是写文章要简洁,要像炖高汤“多放排骨少放水”——怪道读他的文章非但不劳心费神,反而大快朵颐。他的集子虽以“雅舍”名,实则是文人固有的一点架子,内里用字通俗,并不以一些大师自用自解之语来枉抬身价,赶跑读者。我以为,在梁先生那一级别的大师中,他的文章算顶好读懂的。本来事情就是这样,行文玄妙与深入浅出都可见得作者的功夫。<br> 提到梁实秋,不能不提鲁迅,因为鲁迅把他骂得异常出名,就是那篇著名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国人多数从此知道了这个梁姓人氏。近几年书市管限渐松,早对如梁实秋一批人物作下客观评判的另一批人物贵手高抬,放出他们的书来敲打普通百姓形成日久的主观印象。这当然是有绝对震撼力的,谁不想看看被鲁迅骂过的人写得何等样的文章呢?接下来周作人、张爱玲、林语堂、陈西滢等等成双作伴儿地来了,其文也都是畅销货。这一批“时书模特”多已故去,历史对一个人做出的评价——无论好坏——虽常常晚点,但并不误时。<br> 我喜欢看的是梁先生论朋友、忆朋友乃至悼朋友的文章,可以管窥新文化运动发萌至四十年代初的一些风流人物。梁先生交游广阔,他尊为师长者有梁启超、胡适、谢冰心、周作人等,引为朋辈者有徐志摩、赵太侔、余上沅、沈从文、老舍、闻一多、郭沫若等——但看这名单的“乱糟糟”,颇有“敌我不分”之嫌。也许他根本不是个称职的“政治文人”,尽管头顶上新授有国民党府院参议的闲职,所以交得起这许多政见不一的文人。或者他真是活得很“乏”,自家文章、才学本都不错,但一点子冲劲儿也没有,诚心实意只夸他这些朋友的高才,提到自己处便是一脸“叨陪末座”的谦谨之态——我疑心他怎么能和鲁迅对骂得起来呢?去台湾后,梁先生辗转听到余上沅、老舍、沈从文等人的死讯,均写有情真意切的悼文,只感叹他们的时运,并不刻毒攻击他们所临的时政。在他回忆周作人及陈西滢的两篇文章里 ,也提到了鲁迅,言下很恭顺,有关鲁迅与他和陈西滢论战的回忆简直淡若轻鸿一瞥,不要说愤怒,连牢骚都没有——彼二文均写于七、八十年代,即鲁迅无法还口的日子里。<br> 文章够好,人也不够坏,这是我对《梁实秋散文》及梁实秋的深印象。当然,有余兴的读者不妨找一套梁实秋翻译的莎翁全集来看看,因为那才是梁先生毕生精力、心血之所在,据说是最好的译本。</FONT>[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 16:59:53编辑过]
<P>太長暸..懶得看喲..</P>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 <P> 偶知你有才华..</P>
<P>...</P>
<P>可也不要削得那么..</P>
<P> </P> 老是这个样子`~ <P>他对这样的帖子..盲目追求..</P>
<P>那是什么头脑..几百年没见他来过..现在又重出江湖..</P>
<P>这样的帖子..成不了精华..</P> <P>俗气</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妖精乖乖</I>在2006-5-1 19:15:00的发言:</B><BR>
<P>他对这样的帖子..盲目追求..</P>
<P>那是什么头脑..几百年没见他来过..现在又重出江湖..</P>
<P>这样的帖子..成不了精华..</P></DIV>
<P>~~ 好不可思议的傻B见解</P> <p>额``他的莎翁译本``!全惠安都某地方有,好象!!</p><p> 只能在网上找咯!</p> <p>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然而,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翻译。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p><p> 解放后,梁实秋的名字是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联系在一起的,尽管梁实秋翻译和出版莎士比亚的戏剧都比朱生豪早,但梁实秋的译本并没有在内地流传。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共12卷,收莎士比亚31部戏剧,此后内地一直沿用这个译本。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以朱生豪译本为基础,经方平等人补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11卷,所收剧目37部,现在流行的就是这个版本。然而,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 </p><p><font color="#eeeeee" style="BACKGROUND-COLOR: #000000;"><font color="#ff0000">梁译本的最大特点为:</font>白话散文式的风格;直译,忠实于原文;全译,决不删略原文。除此之外,梁译本还有独到之处:一是加了注释。莎翁作品原文常有版本的困难,晦涩难解之处很多,各种双关语、熟语、俚语、典故也多,猥亵语也不少,梁实秋不但直译,而且加了大量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二是每剧前都加了序言。序言中对该剧的版本、著作年代、故事来源、舞台历史、该剧的意义及批评意见等均有论述。</font></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