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学府简介专贴(禁止灌水)
北京大学http://www.jtzx.cn/Exam/2004-9/images/16132529_1.jpg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1917年,著名教育家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
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百余年来这里是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耿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这是一片自由的阵地。从十九世纪末叶到如今,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民主与科学已成为这块阵地不朽的灵魂。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位置及学校布置:
北京大学位于京城西郊,占地2707 853平方米(4062亩)。学校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同重大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使学校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种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北大现任校党委书记为闵维方教授、校长为许智宏院士。
学校现有数学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物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首都发展研究院、软件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文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环境学院和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地球物理学系、技术物理系、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地质学系、城市与环境学系、心理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系、哲学系(宗教学系)、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艺术系。学校现有96个本科专业,198个硕士专业,174个博士专业;有各类在校学生39533人。
北京大学学科强项
--------------------------------------------------------------------------------
北京大学有98个研究所、126个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81个国家重点学科,已建成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5个。
国家重点学科(81个):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史、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天体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通讯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核技术及应用、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皮肤病与性病学、儿科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口腔临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运动医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
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5个):视觉听觉信息处理、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膜及膜的工程、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暴雨测定与预报、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湍流研究、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文字信息处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生物有机分子工程、第四纪年代测定、电子光学与电子显微镜、微米/纳米加工技术。
博士后流动站(30个):物理学、力学、数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社会学、历史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生物学(医学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北京大学奖学金设置
--------------------------------------------------------------------------------
第一类:北京大学***教育基金
奖项说明:北京大学***教育基金,属长期性基金,仅使用本金之利息作为奖励。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工作优异的教师。基金协议期限一般为五年以上,到期后本金可以退回,也可以永久使用。本金可以是人民币,也可以是国际通用的外币,本金金额通常以人民币50万元为起点。
第二类:北京大学***奖学金
奖项说明:北京大学***奖学金,属中、短期奖学金,每次协议期限通常为3-5年,期满后可以续签。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设奖单位(个人)按协议规定按期将奖励资金汇入我会。通常情况下,单位设奖最低金额为人民币5万元;个人设奖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万元。
第三类:北京大学***助学金
奖项说明:北京大学***助学金,属中、短期奖学金,每次协议期限通常为3-5年,期满后可以续签。助学金的发放对象为: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奖单位(个人)按协议规定逐年将奖励金额汇入我会。通常情况下,单位设奖最低金额为人民币5万元;个人设奖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万元。北京大学将向设奖单位(个人)提供获奖学生的个人概况及家庭经济情况简历。
第四类:北京大学***研究基金
奖项说明:北京大学***研究资助金,属中、短期奖学金,每次协议期限通常为3-5年,期满后可以续签。研究基金作为我校教学、科研经费的补充,用于优秀教师和研究生的奖励。设奖单位(个人)按协议规定逐年将奖励金额汇入我会。通常情况下,单位设奖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0万元;个人设奖最低金额为人民币5万元。北京大学将向设奖单位(个人)提供获奖师生的研究简报,设奖单位(个人)可优先获得其研究成果的使用权或转让权。
第五类、北京大学***奖教金
项目说明:北京大学***奖教金,属中、短期奖学金,每次协议期限通常为3-5年,期满后可以续签。奖教金用于奖励我校教学、科研及管理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设奖单位按协议规定逐年将奖励金额汇入我会。通常情况下,单位设奖最低金额为人民币5万元;个人设奖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万元。 清华大学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200403/09/F2004030909154802423.jpg
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2003年,第六教学楼、信息技术研究院楼、纳米科技楼、附中学生宿舍楼、紫荆学生公寓等工程项目陆续竣工,竣工总建筑面积达到21.04万平方米。2004年,原信息产业部酒仙桥医院、玉泉医院并入我校。两个医院占地总面积8.5公顷,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目前在建项目包括紫荆学生公寓区的研究生、留学生公寓和高级培训学员公寓、理化楼、公管学院大楼、老年学研究中心等,总面积达到15.4万平方米。截至2004年3月,学校建筑面积达到218.7万平方米, 学校占地总面积达到404.4公顷。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沿革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3 个学院,54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其他不祥
[ 本帖最后由 涧裥僤僤 于 2007-2-10 13:26 编辑 ] 北京师范大学
http://www.eduy.cn/dff/bjsd/index.files/index.jpg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的著名百年学府。面向新世纪,北京师范大学确立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9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庆祝大会。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充分肯定了百年北师大的办学成就,并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在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师范馆。1912年改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和1952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傅种孙、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
百余年的文化积淀,百余年的开拓进取。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凝炼成为“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名师名家荟萃、研究实力雄厚、对外交流广泛、教学质量领先,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重镇、文化交流窗口和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摇篮。北京师范大学以辈出的人才和雄厚的实力,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2005年招收本科生2116名,研究生3478名。学校正以本研贯通的教育体系培养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05届本科毕业生中有近50%继续攻读本校、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其余的毕业生主要进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重点中学等单位或部门工作。
[ 本帖最后由 涧裥僤僤 于 2007-2-10 13:30 编辑 ] 浙江大学
http://www.1wu.cn/gaoxiao/UploadFiles_8668/200605/2006517213212592.jpg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其中在杭的四所学校,即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1998年9月重新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现任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杨卫教授。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紫金港等6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槃 、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潘云鹤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90余人。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5个本科专业,39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12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4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1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4000余人。研究生17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00余人;另有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4500余人;本科生24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200余人。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各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626万余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5459张。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地设立了分园。总长达120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
邮编:310027
传真:0571-87951358
电话问询台:0571-87951111
Email:zupo@zju.edu.cn
[ 本帖最后由 涧裥僤僤 于 2007-2-11 08:58 编辑 ] 山东大学
http://www.online.sdu.edu.cn/articles/online6picture/41869/2004052511474401.jpg
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01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于2001年2月跨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桂芳研究员兼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著名青年数学家、博士生导师展涛教授任山东大学校长。
一百多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闻一多、王统照、老舍、梁实秋、沈从文、洪深、冯沅君、陆侃如、郑鹤声、童书业、黄云眉、杨向奎、王淦昌、童第周、傅鹰、潘承洞、邓从豪、尤家骏、孙鸿泉、张汇泉、刘先志、罗荣桓、季羡林、臧克家、项怀诚等学界泰斗、栋梁之才都曾在此执掌教鞭或蒙沐教泽。
山东大学现占地面积5400多亩,分东、西、南三个校区,并在山东威海市设有威海分校。学校现有教职工近万人,各类在校生近9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万人,研究生10000人。在3000多名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23人(含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452人,教授83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9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入选者15人。学校现有30个学院、教学部,并设有研究生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41个;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18个(内含自主设置的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硕士点199个,并拥有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层次教育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拥有121多个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基建面积140万平方米,图书资料400多万册。
山东大学全面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面向社会,面向海内外进行学术、人才资源及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构建起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格局。学校推动校地合作,除了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外,还与济南、青岛、威海、临沂、日照等地方政府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并取得进展。学校强调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胜利油田、鲁能集团、浪潮集团、将军集团、三角集团、省高新投公司、鲁南制药、台湾鸿海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产学研工作得到拓展。学校积极推进校校合作,先后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本科生"访学"协议,启动了包括本科生互换培养、师资共享、科研合作等内容的交流项目,校际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得到加强,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以色列和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5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协议关系,与10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
学校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也呈现出良好势头。学校每年在研科研课题1400余项,年度鉴定科技成果100多项,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率大于60%,其中产业化率30%,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九五"期间,学校在新材料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化学与化工技术、生命科学、计算机与通讯技术、药学研究等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形成了山大鲁能、山大华天、山大华特、山东地纬、山大康诺等著名品牌的高科技企业,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并实现了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一个世纪以来,山东大学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由旧时代初具规模的高等学堂,发展成为新时期具有一定国际声望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2000年7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教育部和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隶属于不同管理体制下的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创建于1911年,是直属卫生部的重点医科大学,曾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原山东工业大学建立于1949年,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工科院校,是山东重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也是山东省属院校中惟一一所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三校合并组建新山东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揭开了山东大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2001年2月26日,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重点共建山东大学协议,使山东大学跨入全国21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标志着山东大学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1年10月15日是山东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日。校庆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分别为山东大学题词。江泽民同志的题词是:"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李鹏同志的题词是:"齐鲁大地,人才辈出;百年学府,再创新章。"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的题词是对6万山大人的鞭策和鼓舞,也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新世纪、新山大、新机遇、新发展。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为山东大学百年校庆题词精神的指引下,深厚的历史积淀融于开放而富于创新精神的办学理念,将使百年山大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成为海内外学子治学与成才的理想殿堂。我们坚信,经过10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山东大学将成为我国特别是华东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逐步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型的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http://www.1wu.cn/gaoxiao/UploadFiles_8668/200605/2006517224121909.jpg
福建医科大学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现代医学高等院校,创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成立伊始,抗战爆发,随即迁址闽中山城沙县。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6年初迁回福州。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文革”期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迁址泉州,所有附属医院被撤销,直到1978年迁回福州,学校才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改为现名。
在6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多次经受住严重曲折的考验,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发展成为一所以临床医学为重点,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优良校风,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属重点医科大学。
学校有交通路和大学城两个校区。交通路校区座落在福州市中心乌山南麓,占地255亩,是学校目前本部所在地。大学城校区占地1060亩,规划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已投资1.5亿元,完成5.6万平方米;二期10.8万平方米已动工,预算投资3.3亿元。
学校现有12个学院,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4个系(部),即药学系、护理学系、人文社会科学系(马列部)和体育教研部;11个本科专业,即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10个高职专业;博士点12个,硕士点45个。学校是授予临床医学、口腔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单位、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对台湾单独招生学校,可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基本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教育,适度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6323人(当量生7188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838人,七年制本科生270人,硕士研究生700人,博士研究生51人。有教职员工、医护和科研人员4805人(不含离退休人员和非隶属附属医院职工),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33名,博士生导师22名,硕士生导师33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福建省优秀专家1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第三层次人选43人。
学校有附属医院(含临床医学院)7所,其中综合性附属医院(含临床医学院)6所,即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协和医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省立医院)、福总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附属厦门第一医院;附属口腔医院1所。除新建的附属厦门第一医院外,其余综合性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此外,有临床教学医院23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网络。
学校图书馆面积9165平方米,藏书93万册,是福建省医学图书中心馆,开通电子书刊阅览室和医学文献检索系统。大学城新校区图书馆规划2万平方米,将于2004年秋季启用,届时图书馆总面积将近3万平方米。
目前,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等科研机构56个,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教育厅重点学科3个,省科技厅优先发展学科8个,学校重点学科8个,省医学重点专科6个,省领先医疗特色专业5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3个,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成果显著。2000-2002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4项,获得省部级奖励成果78项,发表论文3616篇,其中被SCI收入51篇。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高血压杂志》和《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加强国际间学术往来和科技合作。近五年派出350多人次赴美、英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讲学、进修;同时,接受了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60多批700多人次来校访问、讲学、科研及开展其他学术活动。学校聘请了20多位旅居海外、学有所成的校友兼任学院、系、部或研究所的副职,70多位外国专家、海内外校友为客座教授。还与美国、日本、瑞典、丹麦、芬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多所医学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
进入新世纪后,我校把发展作为办学第一要务,坚持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之路,力争到2010年,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跨入国内省属同类高校先进行列。
[ 本帖最后由 涧裥僤僤 于 2007-2-12 11:34 编辑 ]
江西南昌大学
http://www.ncu.edu.cn/web/images/fg93.jpg南昌大学是由原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和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南昌大学办学始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和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几十年来,学校数易校名,屡迁基址,薪火相继,开拓进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1993年5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将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立南昌大学以来,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7年学校被正式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12月,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南昌大学协议。2005年8月24日,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正式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学校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南昌大学的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江泽民、李鹏等领导先后为学校题词。曾庆红、吴官正和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学校位于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英雄城"之美誉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学校现有青山湖、东湖、前湖三个主校区,占地5863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8亿元,图书馆藏书265万余册。学校1998年被教育部确立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东南地区江西主节点,并被全国高校文献保障中心和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南昌大学学报》分文、理、工、医科版,其中文、理科版为中文核心期刊。
学校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8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6000余人,各类研究生4000余人。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教育部高校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1门国家精品课程、5个"211工程""十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1个"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36个省级品牌专业,附属医院11所。并先后获得了工程硕士(13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等专业学位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5个专业)以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有专任教师234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1036人,教授360人,副教授623人,博士、硕士学位1285人,有两院院士5人(其中"双聘"院士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64人。
学校以"格物致新,厚德泽人"为校训,实行学分制,建有10大基础实验中心、46个专业实验室和217个校内外实习基地,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新生入学奖学金"、"中兴奖教学金"、"王氏奖学金"等20余种奖学金。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连续11年获18个一等奖,连续多年获得江西省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冠军,连续2年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大赛第二名。2005年,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影视类全国唯一的金奖和29项单项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专业组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大赛二等奖1项,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赛"最佳语言奖",第十届全运会女子四人双桨金牌。毕业生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瞄准学科前沿和经济建设需要,大力加强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来,学校承担和参与国家"863"项目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7项,为地方、企业服务的横向科研项目710项,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2004年南昌大学科技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入园企业、研发机构达108家。学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南昌高新开发区成立中兴软件技术(南昌)有限公司,与新加坡新达科技集团在江西吉安合作建设新加坡食品医药科技园,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20多个国家的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合作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医院管理硕士,并合作在法国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等电力与自动化学院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与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合作培养软件工程与信息技术科学硕士;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开展寄生虫病学研究;与美国田纳西州圣犹大儿童病研究院合作开展流感病毒和抗流感病毒疫苗研究;与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奥克兰理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和圣约克学院、德国德雷斯顿技术大学、日本三梨学院大学、九州大学、冈山大学、佐贺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03年受教育部委托赴几内亚开展经济管理师资培训,成为中国首所在非洲颁发学历证书的高校。2005年受教育部、商务部委托开展援助非洲专题项目研究。学校还成立了培材韩国语教育中心、中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中比文化交流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被评为1993-1998年度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1993-1998年度、2000-2003年度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被中共江西省委授予全省党的建设"红旗单位",学校多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迈入新的征程,在国家教育部的亲切关怀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南昌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正朝着建设全国性、国际化、高水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豫章故郡,旧邦维新,我们一起见证江西在中部的崛起!
斯文正印,继往开来,我们相与共建昌大在中华之腾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http://www.hdu.edu.cn/introduce/LS/13.jpg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明显,经济管理学科优势较强,工、理、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高等学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 1956 年的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经国务院批准, 1980 年设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2004 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 2000 年开始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有下沙、文一和东岳三个校区,占地面积 2000 余亩,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23000 余人,教职员工 2200 余人。
建校以来,逐步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与形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学校下设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教学单位以及独立设置的信息工程学院。现有 43 个本科专业,分别隶属于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 7 个学科门类,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等 6 个专业为国家管理专业点,软件工程等 6 个专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拥有 6 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31 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 9 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1996 年与原杭州大学联合申报电路与系统博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开始联合招生, 2003 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拥有 1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 1 个与浙江大学共同建设的博士点。有 2 个省重中之重学科、 7 个省重点学科、 7 个部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不仅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而且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使学校的电子信息特色更加明显。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现有高级职称教师 497 人,有共享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等一批在各领域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在校任教,并聘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硬件设施一流,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科技馆、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图书馆等,具有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藏书 145 余万册,电子图书 68 万册,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学校拥有一批特色明显、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有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与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特种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材料与器件等 8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等 2 个浙江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浙江省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建有设施一流、以培养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为主的工程训练中心。学校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素以管理严格、学风浓郁、培养质量高著称。学生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 “ 挑战杯 ” 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内外重大科技竞赛中连创佳绩,展示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浙江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 “ 六五 ” 至 “ 十五 ” 计划重点攻关、 973” 、 “ 863” 、军事电子预研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一批优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励,年度科研经费逾亿元,与全国数百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科研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和浙江省属高校的先进行列,已成为浙江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爱尔兰、瑞典、丹麦、芬兰、日本、印度等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及国际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一批外籍专家、教授来校任教,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德国安哈特应用科技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印度、日本等国的大学、企业联合开展高职生实训,与十多个国家的 20 多所高校开展科研、教学等合作 , 国际化办学特点日益明显。
目前,学校各项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全体师生满怀信心,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齐心协力,为把学校建设成国内知名、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本帖最后由 涧裥僤僤 于 2007-2-14 01:00 编辑 ] 中国美术学院
http://www.caa.edu.cn/photos/upload3/school/today/ns/nsbig/1.jpg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含珠蕴玉,人文荟萃。中国美术学院生成此中。她远承千年艺术风流,近摄西湖山水灵气,凭籍数代国美人的努力,历经七十九载寒暑洗礼,今已桃李满天下,蜚声海内外。
1928年,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杭城西子湖畔,创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以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几十年来,学院十迁其址,五易其名:1928年,国立艺术院。1929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中国美术学院。
建院76年来,我院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等,都曾在这里撒播艺术的种子,留下耕耘的足迹。当今活跃在国内外艺坛的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曾经在此学习、教学。
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已是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之一。它拥有四个校区,地跨杭、沪两市,占地千余亩。现有学生6000余人,教师500余人。已有正高职称76人,副高职称138人,中级职称177人。我院所拥有的两大主体学科: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均已获得国家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造型学院、设计学院,造型学院设有中国画系、书法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综合艺术系、新媒体艺术系、造型基础部和美术史论系;设计学院设有视觉传达系、工业设计系、陶瓷艺术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建筑系和设计基础部;另设有国际教育学院、视觉艺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成人教育分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附中等教学机构。学院具有完整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全球境域与本土资源互动、人文关怀与社会实用共生、造型与设计学科兼备的学科结构。值此新世纪大发展时期,学院领导高瞻远瞩,旗帜鲜明地提出:“增强优势学科高点,营造设计学科亮点,拓展新型学科增长点”的学科发展策略,力图以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为核心、辐射建筑学、电影学、教育学领域,创建一个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理念的特色型人文学科群。为了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积极培养高层次的美术人才,我院有计划地扩大了本科生的规模,以便构筑“大底盘,高层次”的学术平台。近年来,学院新形成的“两段式”教学机制,即由宽而厚的基础教学引导与特而专的工作室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与管理体系,便是这种思路的体现。
如今,在先师们的导引下,经历了继承、融合、创新三个层面的历史延续,在振兴民族艺术的使命感和与世界各国艺术积极对话的情形下,中国美术学院正锐意进取,以高昂的姿态铸就一个高等艺术学府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学术责任和社会形象,遵循江泽民主席提出的“为建设一流的高等艺术院校而努力”的指示,正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本帖最后由 涧裥僤僤 于 2007-2-14 01:03 编辑 ] 浙江财经学院
http://www.zufe.edu.cn/getfile.asp?id=3674
浙江财经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多学科发展的教学型地方财经院校。学校前身是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78年更名为浙江财政学校。1984年筹建浙江财经学院,1987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为本科院校。1991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 年8月,学校下沙校区基本建成,顺利完成校区搬迁。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确认为独立学院,并按新机制和模式实行独立办学*。
学校占地面积1,206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168人,研究生131人,成人教育学生2,843人。设有10个二级学院、一个部和一个成人教育学院,即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法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体军部和成人教育学院。设有3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管、文、法、理、工等6个学科门类,其中,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3个本科专业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专业,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税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8个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现有财政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和企业管理5个省级重点学科,经济史、西方经济学等24个校级重点学科。拥有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经济史、伦理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汉语言文字学、英语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等15个硕士点。硕士点布局覆盖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三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教职工1,042人,教师618人,其中,教授93人、副教授205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48.2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425人,占教师总数68.7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4人,占教师总数18.45%。
学校历来重视本科教育,始终以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为使命,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强化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双专业和双学位制、转专业、综合导师制等有利于学生成才成长和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地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自创办以来,已为浙江省培养了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3,000余名,所培养的财经管理本科人才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已成为浙江财经管理骨干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
学校追踪学科前沿,服务经济建设,注重科研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我校的“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产业经济学学科”为浙江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财经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等41个研究所,覆盖了学校全部重点学科。近3年来,学校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哲学研究》等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70余部,承担纵向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8项,省部级项目105项;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8项,其中,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1项,薛暮桥价格研究奖1项。2001年,学校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九五’期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学报《财经论丛》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学校建有公共基础实验中心、现代金融实验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ERP实验中心、信息实验中心、人文艺术实验中心、法律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程管理实验室和外语专业语音实验室,其中,现代金融实验示范中心为浙江省高校首批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为浙江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备选项目。图书馆现有各类藏书85万余册,电子图书45万余种,中外文期刊2747种。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爱尔兰、奥地利等13个国家的25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拥有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
浙江财经学院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高等学府。今后,学校将继续秉承 “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尊重人才、教授治学。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求创新,以特色求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本帖最后由 涧裥僤僤 于 2007-2-14 01:0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