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学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2|回复: 27

話說蘇東坡[原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30 15: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点击苏东坡的一生,立刻会跳出一个关键词:通才。
接着点击“通才”,就会立刻链接一串衔头:北宋杰出诗人、词家、散文家、书画家。
再点击“苏东坡生平”,又会闪过这样一行字:少年志学,青年成才,三起三落,一生坎坷。
苏东坡堪称文艺通才,诗、词、文、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一生留下了2800多首诗、350多首词、50多篇散文、10多幅书画精品(很多已散失)。他的诗名文名书画名在当时就是盛名于世的。按说像这样一位几百年都少有的文坛大家,在地方上为官治政也不差,朝廷肯定会格外呵护的,时代也会为之而骄傲,巨星身后没准还会跟着一大群“追星族”。然而,千年的封建社会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怪圈,越是光耀天宇的巨星就越是陨落得快,越是才华横溢的有能耐的人就越是处境凄惨,如投江而尽的屈原,贫病交加而亡的陶潜,流放夜郎的诗仙李白,病死在一条破船上的杜甫。。。。。。东坡也没有逃离这个怪圈。
元丰二年(1079)三月,东坡由徐州转赴湖州去做知州。湖州傍着太湖,是一个景色优美的鱼米之乡。东坡乐不可支,到任后匆匆处理过公务就抽空去游山玩水了。绮丽景色对诗人来说是一个永远的诱惑。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场险恶的风暴正在酝酿、积聚、袭来!原来东坡在杭州做通判时写过不少讽刺诗,讽刺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弊端,如《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等,而《山村五绝》的第四首就是直接讽刺王安石极力推行的“青苗法”的:“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青苗法作为“变法”之一项,出发点是不错的,在青黄不接时,由官府贷款给农民,免得他们受高利贷的盘剥。但不少地方官吏强行向农民放贷,又在城里开设赌场、妓院,使农家子弟到手的钱很快就花光了,最后落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东坡以诗来讽刺这种现象,虽然有以斑窥豹之嫌,但毕竟不能构成什么罪呀。但那些曾经被东坡嘲讽过的依靠“新法”爬上去的新贵们却不肯放他过门,一而再、再而三地递上奏本,甚至捏造出东坡讽刺当朝皇帝的谣言,要求那个不算太糊涂的神宗皇帝下令把东坡捉拿进京审问。其时,朝廷上下一片“皆曰可杀”的咒骂声,“反苏”派结成了强大的“神圣同盟”,必欲置东坡于死地。连朝堂上的文人,包括古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也争先恐后地向东坡扔石头。
东坡怎么一下子就得罪了那么多人呢?他的弟弟苏辙站出来说话了:“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太闪耀,能把周围的文墨比得黯然失色,所以就引起一部分文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你一拳我一脚地痛快发泄了。
对东坡的审问持续了一百多天,尽管卑下的文人们以最漂亮的语言给东坡罗织罪名,朝堂上的官吏恨不能来个“斩立决”,但写来写去还是那么几条,未免有点沮丧,这就引起了变法派内部的矛盾。宰相吴充是先帝托孤的老臣,抱着朝板站出来说话了,他借古喻今对神宗说,曹操还能容忍祢衡,圣上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个东坡?变法派的首领,其时正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更是直接上书皇帝,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正在病中的仁宗皇后也出面干预,苏辙更是愿以自己的官职来赎哥哥放归。在多方营救下,东坡于当年年底出狱,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不得参与政事,实际上就是戴罪流放。
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信中就描述得非常清楚了: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东坡昔日是高朋满座并乐于助人,他一半是为朋友活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他待友的心态,一半是为自己的才志活着。但是一旦“乌台诗案”事发,昔日乐为座上客的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连给他的回信都懒得写了。我相信可能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情纸薄,世态炎凉;二是“风声”委实太紧。所以,东坡沉落黄州实在寂寞得很,孤单得很。
黄州的郊野秋色冷了,凄寒的风紧逼着一个流放的罪臣,他感觉到了彻骨透心的寒意,于是裹紧单薄的衣衫回到初来黄州时居住的一座破庙里,满地是枯败的黄叶,淹没了惟一的小道。东坡出去喝酒了,跌跌撞撞回到破庙里。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ben)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书临皋亭》)
破庙叫“回车院”,在长江边上,东坡住在四面漏风的破庙里居然还有心情自嘲,如实记录当时的处境和心态,从“若有思”到“无所思”,他把一切都看得淡了,包括尘世的喧嚣,朋友的冷漠,朝堂文人的诋毁。一个落难的文人能于难言的孤寂中坦然处之,这是多么了不得的超然境界!
东坡经过这一次重大打击,一度心灰意冷,到达黄州后曾折断过三枝笔,发誓不再写诗作文了。尽管他一再克制,但心中的激情还是像地火一样奔突,寻找突破口。流放黄州,仕途上是一次沉落,东坡的诗文却开始一次新的飞跃。他在这一时期写的词,文学史上称为“黄州词”。黄州词最能代表东坡艺术个性的莫过于传颂千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an)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lei)江月。
游赤壁,面对滔滔江水,遥想三国东吴的周瑜英姿勃发,建功立业,上下千年,纵横一生,那是多么令人感慨的事啊!东坡“故国神游”,遥想当年,满腹感慨,于是借题发挥,想到自己所受的不平遭遇,既叹人生之短暂,功名之虚幻,更是从时空流转、不废江河的高度来审视自身的命运,表现出不甘沉沦的孤傲性格。
东坡的黄州词色调是丰富的,或雄放,或深沉,或清秀,或浑厚,都是他从流言中突围,从个人境遇中超脱,从精神层面上提升自我的感情奔泻。
与黄州词一样,东坡的黄州散文也达到了宋时散文的巅峰,代表作就是前后《赤壁赋》。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夜,月朗星稀,秋风萧瑟,东坡与友泛舟于赤壁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如画江景让他陶醉,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广阔画面,更让他心旷神怡。如此良辰美景,激起的内心欢乐,一扫“乌台”留给自己的阴霾,禁不住就拍着船帮唱起歌来。客人中还有个善吹洞箫的杨道士,就跟着歌声吹起箫来。其景也乐,其情也真,其声也哀。忽然,“苏子愀然”,注意这个“愀”字,指神色突然严肃而不愉快,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箫声过于悲伤动情,使人联想翩翩,想到了昔日曹孟德的《短歌行》,一代豪杰,壮志凌云;想到了赤壁之战,各路英雄的角逐。现在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们又在哪里?盖世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将短暂生命寄予天地间的像蜉蝣一样的小人物呢。所以,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东坡的想法还是他与客人的对谈,抑或是概述大家此时的心里话?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即便东坡作如是感慨,也决不是对人生的悲观,而是于逆境中寻找一点自我安慰而已,而接下来东坡的一段话则亮出了自己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前《赤壁赋》)
可以说东坡这时对所谓“乌台诗案”早已从心里放下了,偶尔记起也能自我化解内心忧愤了,更多的是随遇而安,苦中作乐,在明月清风中去寻找达观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视世的眼光。
同年十月十五日夜,东坡又与客人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与前一篇相比较,后一篇在思想情感的倾诉上更为深沉含蓄。它没有问答式的内心独白,而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在人物、景物的描写中,创造出一种清奇峻伟、幽峭空灵的意境。
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想象奇特,文笔潇洒,叙事、绘景、抒情、议论错杂并处,浑然一体,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似明月清风般清新明丽,是我国古代散文中难得的精品。除“二赋”外,东坡的黄州散文还有不少段小精悍的记人记事、题画品诗的文字,也都写得妙趣横生,天然自成,如《记承天寺夜游》《书临皋亭》《与毛维瞻》等。
东坡的黄州诗文是大丰收,他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孤寂,冷漠,贫寒,还处处遭遇监视的冷眼。这样的日子一直要捱到元丰七年(1084),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那时的东坡已经49岁了。
继位的哲宗才10岁,高太后垂帘听政。她本来就是反对变法的,对王安石也是一肚子意见。于是,那些整过东坡的“变法派”活得不爽了,被关的关,被贬的贬,王安石找个托词告老还乡了。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上台了,这个司马光也是个很有文采的聪明人,4岁就知道“砸缸救人”了,他一上台就解放了黄州的东坡,可不是吗,人家东坡不就是因为讽刺“变法”而被打下去的吗,政治上绝对是自己的同道知己啊。据说司马光特地嘱门生星夜赶赴黄州,不但带去高太后对东坡的欣赏之言,还把自己的一块玉佩赠予东坡。东坡很快就接到进京任职的命令,一年里竟连升三级,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书的官员),还兼任哲宗的老师。这是高太后钦点的,她对东坡的文名、诗名一向是佩服的,就是在“乌台案”中她也为东坡说过不少好话。这时的东坡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大权在握,他只要不与司马光发生分歧,做人圆滑一点,那么升任宰相是指日可待的。时任宰相的司马光家宴东坡时,就不至一次地含蓄告之将来由他来接班。
东坡毕竟是东坡,一个秉性耿直的文人。他不是混迹于官场里的政客,当然司马光也不是卑下的人,两个耿直的朝廷重臣却会在如何看待“变法”上产生严重分歧。按说他俩都是“变法”的死对头,司马光要彻底废除“新法”(垂帘听政的高太后也是这么想的),东坡当举双手赞成才是,不说政见分歧,就是为“乌台案”他也可报一箭之仇啊。然而,东坡却念起“新法”的好处来,说他在地方为官时,贯彻过“免役法”,效果真的不错,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两个人在政事堂上争论起来,司马光气得用朝板直敲地面,不让东坡把话说完。东坡一怒之下回了家,连连骂司马光“司马牛!司马牛!”意思是死脑筋,不拐弯。以前东坡得罪的是变法派,现在又得罪了守旧派,他说自己“二年之内,四遭口语”,自认“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仇怨交攻,不死即废”(《东坡奏议集》卷五)。
那个被东坡骂做“司马牛”的司马光恨其不跟自己坐在一条船上,多次约东坡去“寒舍”喝酒话诗,其实还是要做他的思想工作。偏是东坡不领情,居然当着高太后的面说“变法”好处,弄得高太后也很不开心。
东坡就这样在京城里不浓不淡地过了5年,自思长此以往难免失落,那司马氏也是才高八斗的,万一彻底翻脸就糟糕了,自己已是50多岁的人了,还是“走为上”离来这是非之地。他上表请求到地方上去做官。哲宗元佑四年(1089),东坡被任命为杭州知州。据说司马光问过东坡要去哪里为官,言下之意你可随便挑选。东坡与杭州感情深,距他熙宁七年离开杭州有十五年了,他对那儿的秀山丽水人杰地灵还是念念不忘的。临行前,司马光设酒为东坡送行,说到了杭州,若想回京,随时都能回来。人格高尚的文化人,便是在从政上合不来,也不会恩断义绝的。东坡也是依依不舍,但这时的他去意已决。
迎接东坡的不是西湖的青山绿水,而是春上的水灾,他下马伊始就是带领杭城的官民全力救灾。他在十一月初四写的《乞赈济浙西七州状》中说:“民之艰食,无甚今岁。”恳求朝廷宽减上交的供米。开仓济民。灾荒过后,疾病流行,东坡带头捐出50两黄金,用于设立病坊,收容贫病交加的人,还组织医疗队四出治病。
为根治水患,解决百姓的饮用水问题,东坡着手治理西湖。西湖是杭城主景,东坡对其是情有独钟: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杭城百姓喝的是西湖水,周围数十里良田灌溉用的也是西湖水,但历年的淤积使西湖的蓄水量越来越差。东坡实地考察后,设计了开挖湖底、清理淤泥、拓宽湖面的综合治理方案,湖底挖出来的淤泥筑为长堤,堤上种植芙蓉和杨柳,既疏浚了湖水,又美化了环境。后人把这道新筑的堤叫做“苏公堤”,“苏堤春晓”至今还是西湖十景之一。
东坡在杭城的日子是快活的,政治上没有什么压力,地方经济又搞得不错,兼之身处鱼米之乡、文人荟萃之地,余暇便组织起诗社来,约一班文朋诗友喝酒吟诗,赏景作画,好不游哉悠哉!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除诗文外,东坡的书法其时也盛名于杭城。他早年学柳公权,中年学颜真卿,从“重法”到“尚意”,自成一体。存世的《黄州寒食诗》帖,笔锋刚劲有力,布局疏密有致,字体飘逸洒脱,使其不仅占据“宋四家”(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首席,而且奠定了“宋书尚意”的美学倾向。
元佑六年(1091)三月,56岁的东坡又被调回京城任翰林学士,但那时他的身体状况欠佳,“两目昏暗,左臂不仁(麻木)”,就自请辞免。但从他《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状》中看,他请辞的真正原因还是担心受到那些后来见风使舵复归京朝的“变法派”的攻击,而“必难久处”。事情果然不出东坡所料,那些昔日的对手竟又聚合在一起,频频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甚至他在杭州时请求朝廷救灾也成了罪名。东坡对这种斗争早已厌倦,就又请求外放外地。过了一年,他就去颖州(今安徽阜阳)当知州了。颖州的地理条件、物产民情都远不如杭州,所以东坡在颖州短短半年里几乎整天忙于处理扶贫赈灾这些事情,到七月调往扬州时,竟是连一首诗也没工夫写。
在去扬州的路上,只见麻麦如云,金浪起伏,一片丰收景象。东坡非常高兴,他叫侍从随后,独自一人步行到村庄里去访问。乡亲们告诉新上任的扬州的“第一把手”说,丰年还不如灾年好,因为丰年的税赋要加重了,灾年则还可免税。东坡闻之,感叹不已,他像柳宗元一样,想起了孔子“苛政猛于虎”的话,立即两次上书朝廷,要求免掉老百姓欠官府的钱粮,减收丰年的税赋。朝廷终于同意了,扬州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东坡在扬州呆了不过半年,又被调回朝廷,那时的他真像个香饽饽,皇帝也实在舍不得他走,就升他为礼部尚书。东坡并不快活,原因还是背后常有小人窃窃私语,与之站在一个朝堂上,东坡也觉得十分别扭。于是,他第三次离开京城,去定州任知州。这是他最后一次担任地方的“一把手”了。
元佑八年(1093)九月,欣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第二年,改年号为“绍圣”,意思是要继承神宗变法的遗志,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时的“变法”实际上已背离当年王安石治政强国富民的初衷,而演变为多派之间的争权夺利。那个“砸缸”的司马光在七年前就病逝了,留下了他主修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东坡的政敌们嗅到了东山再起的政治空气,又一次结成“神圣同盟”,在哲宗面前弹劾东坡“诽谤先帝”,哲宗就一道圣旨把当年的老师贬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去做知州。车马尚在半路上走呢,又一道圣旨下来了,改贬为建昌(今江西南城)军司马;车马折返,还没到任上,改贬的圣旨又下来,贬为宁远(今湖南宁远)节度副使,仍然在惠州安置。一贬再贬,官职上是连降三级。朝令夕改,也可看出“反苏派”是多么憎恨他,又多想立刻置他于死地!
在被放逐的半路上,东坡写下了《赴英州乞舟行状》:“两目昏障,仅分道路。左手不仁,右臂缓弱。六十之年,头童(头发脱落)齿豁。疾病如此,理不久长。”他已经是59岁的老人了,只求朝廷能给一条船,坐着船去那落后的蛮荒之地,这样的血泪文字,读后让人泪如雨下。
到达岭南的惠州,东坡并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丧失生活的勇气,他在黄州时养成的旷达的理年使他能随遇而安,微笑着咬下别人塞给他的苦果。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teng)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
据说就是这首题为《纵笔》的小诗,让时任宰相的章惇看后很不高兴,认为是对他的讽刺,就一纸贬令,把东坡放逐到更遥远的海南岛上去了。那时的海南岛比惠州还要落后,百姓以薯芋为食,东坡过的也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的日子。但东坡对政敌们的残害轻蔑一笑,于苦难中扎下根来,还和黎族人交起朋友来。黎族人请东坡喝酒,送吃食给他。一天,东坡喝醉了,寻找路上的牛屎作为路标辨认回家,他的家就在牛棚旁边。黎族人见状,都出来搀扶他。逢到雨天,黎族妇女还把自己戴的斗笠送给他。东坡非常感动,他在《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之二)中写道:“鴂(jue)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意思是说,如果我能学会黎家人的说话,那我就甘愿做一个黎家子了。
在海南,东坡办学,教当地百姓子弟文化知识。自宋朝开国以来,海南从来没出过一个进士,东坡所教的一个当地学生后来便考中进士。《琼台记事录》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dan,即海南)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死,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五月,东坡被赦北归。次年七月,病逝于常州,终年66岁。史载吴越的百姓相哭于市,太学生几百人在惠林寺佛舍祭奠东坡先生,纪念这位北宋文坛巨匠。

(选自《中学古汉语四库全书》,孙骏毅主编,将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发表于 2007-6-30 15: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写的?  不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5: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文採 沒那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0 16: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你小子到底要干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6: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髮這個也有意見???閤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0 16: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文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0 16: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

    好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23: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耐心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 00: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多了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 09: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样子
  又不是自己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站内搜索|惠安学生网 ( 闽ICP备2021016123号 )

GMT+8, 2025-1-9 02:06 , Processed in 0.0756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